内容导引
绥化,很久以前的俗名叫“北团林子”。那么,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?
清初的时候,围绕着南泥河,树都是连片的,后来逐渐有人烟之后,开始砍树盖房子。
那个时侯,咱们绥化这片地域随着人烟多起来之后,大量树木被砍伐,原有林地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圆的形状。当时,还有腰团林子,还有南团林子,也就是过了南泥河往北,到了咱们今天北林区这片地域。
北团林子地名就这么演化而来了。同治元年,北团林子正式开荒。
绥化的八旗别院(3)
北团林子的开发时间是在同治元年(1862年),当时的一座城和咱们北团林子息息相关,这座城就是呼兰城,它是最早的“黑龙江八城”之一。呼兰城在同治元年设为呼兰厅,绥化这片地域——北团林子,正式纳入呼兰厅的管辖,成为北境辖区。后来呼兰厅又发展成为呼兰府,随着北团林子人口的逐渐繁衍、增加,咱们从呼兰府的辖区分离出来,成立了绥化厅。绥化设治是在光绪十一年(1885年)。
同治元年,北团林子正式开荒,按照朝廷的规定,闯关东的流民可以有偿垦荒土地耕种。所以,这个时间,既标志着北团林子从此有人管辖,又意味着北团林子从此开始解禁,发放土地,正式进入开发时期。
根据出土的石碑记载,这一年(1862年),北团林子迎来了朝廷派来垦荒的人员,这个人姓刘,是目前有文献记载的,第一位经朝廷派遣到北团林子承领土地的人,当时他从辽宁复兴城出发,来到北团林子,正式开始了垦荒,后来,他的后人为了歌颂他的奋斗史,树碑立传,把事迹刻在了碑文上。100多年后,这块碑在北林区东富乡出土了。
在同治元年,除了这位有佐证的刘姓垦荒第一人外,还有谁垦荒呢,毫无疑问,主要是闯关东而来的中原流民,以他们为主体。根据文献记载,当年放荒了多少土地呢?我给大家念念,34867晌(濠河北段32595晌,格木克段2272晌),有这么多的土地被承领。按照当时的放荒记录,一个是濠河北,一个是在今天的庆安,格木克河。按照每户承领土地20晌推算,同治元年北团林子人口大约有1700多户,一户按5口人计算,有7000至8000人。到了光绪五年的时候,津河段,有8814人,这个是有记录的,东大街这片区域,主要就是今天的老城区,有6144人;再加上庆安格木克河的流民,人口将近超过2万。
这些数据足以说明,当年北团林子人口,从同治元年起进入到快速增长期。当时,官方承认闯关东这种移民现象。经有序引导已经形成历史趋势。整个东北,尤其是吉林和黑龙江,是闯关东的重点。因为当时辽宁土地趋于饱和,闯关东的人口就逐渐由南往北移,从辽宁推到吉林,又从吉林推到黑龙江。当时对于闯关东的流民来说,他们的选择,越远的地方,越是他们优先选择的地方。为啥?因为越偏远的地方越是政府管辖比较薄弱的地方,他们很愿意到这些地方来开辟土地。说白了,当时清政府属无力管辖这些地域,不用交赋税。所以,就有闯关东的流民到了咱们的北团林子。
同治元年之前,他们自己开垦土地,并不受朝廷制约,属于无人管、任意开垦的无序状态。从同治元年开始,北团林子进入到政府有序放荒的阶段。官方正式开始接纳闯关东并依托这些流民,开始谋划黑龙江这片地域的发展,松花江流域正式开始开荒。
老辈人都知道什么叫开荒,开荒就是闯关东的流民来到东北的一个地方,以户的名义到政府来申请土地进行开荒种地,这个把土地变成耕地的过程就是开荒。申请土地是要花钱的,没钱的,你要么继续往北找个没有政府管的地方自己去开垦,要么留下来给拥有土地的民户打工做佃农。当时的北团林子没有政府,但有了招垦行局,这个招垦行局是专门为放荒承领土地而设立的机构,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土地局。实际上,更准确的说法,它应该是土地局设在北团林子的一个办事处。
资料来源:韩鹏宇
故事讲述:刘三白